2000多年前,趙佗統兵50萬平定嶺南後,被委任為南海郡龍川縣令,採取“和輯百越”的民族政策,上書朝廷,從中原遷來部分居民,很好地促進了民族融合,使南越大地得以休養生息,也使古龍川成為嶺南文化萌動的沃土,成為客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後來,因為戰亂、封建王朝的腐敗現象,或是水、旱、蟲等特大自然災害的打擊及瘟疫的流行,又有不少北方人由中原遷徙到南方各地,並帶來了中原文化積澱,滲入了當地少數民族的某些風俗習慣,通過傳承、變異、演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形成了自然的客家風貌,其中蘊涵的文化因素、宗教思想、哲學意識,可謂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一、客家自然風貌的特點
客家先民們扶老攜幼,跋山涉水,初到陌生的環境,只能到山高林密、土地貧瘠之處生存,艱苦異常,他們既要抗擊當地土著人的騷擾,又要抵禦野獸的侵襲,還要開荒墾田,發展生產,養家糊口,更要想方設法與當地土著人和睦相處,承受著諸多的艱險和錘煉,在處理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及社會人際關係上鑄就了很多很高超的藝術特點。
首先,具有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共禦外侮的智慧,與惡劣環境抗爭的勇氣。
客家先民們為了保護自己,為了站穩腳跟,建造了大量獨特的房舍。其中,以土樓、圍龍屋、殿堂式、碉堡、圍屋為代表的客家傳統民居,便是中華民族民居建築史上的一朵奇葩,歷經2000多年的沉澱與積累,已成為世界建築史上具有豐富深厚文化內涵的一種奇特風格。如改革開放前,客家人往往將一個姓族或是一個家族幾十戶人或是上百戶人,融洽地凝聚在一起,有的大村落甚至人口達千人之多。其村落無論大小,房屋之前,必有一口魚塘,蓄滿池水,放養魚蝦,既是為了發展畜牧生產,也是為了防火需要,一旦遇有火災險情,馬上可以從魚塘提水滅火。諸如此類,都充分地體現了客家人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以及同心同德、共禦外侮的決心和智慧,與社會、自然抗爭的高超藝術。
其次,是典型的儒家思想傳承人,熱情豪爽,禮數周全。
因為客居他鄉,為了與當地土著人和睦相處,為了團結當地土著人,久而久之,便養成了殷勤誠摯待客的習慣。“過家就是客,對門也是客,禮貌待客” 的道理,連三歲小孩也懂。每每有客人來,無論遠近,咱們的客家人都是滿臉笑容,倒茶端水,殷勤禮周,甚至殺雞宰鴨,盛情款待客人。當客人告辭時,都會禮送其出門,有時甚至送了一程又一程。
第三,獨特的客家方言。
被迫南遷的中原移民及其後裔,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在特殊的自然環境中,始終保留著中原漢語音韻,並形成了具有客家特色的方言。如客家話稱中稱我為“吾”,太陽為“日”,稱姐姐為“姊”,稱吃為“食”,稱稻子為“禾”,稱樵為“柴”),稱筷子為“箸”,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第四,崇尚地理環境學說。
“前人種竹,後人享福”的傳統觀念,在客家人心中根深蒂固,堅守的其實也是一條很樸素的可持續發展的思路。所以,客家人為了擇吉避凶,為了子孫後代,崇信風水,也就是今天高雅的說法“地理環境學說”。每逢婚喪喜慶,蓋房子、打灶、挖井、選墳地乃至於修橋築路等,都要請‘風水’先生勘地,看風水,擇良辰吉日。
因此,客家人對於歲時習俗,如過大年、祭灶、守歲、拜年、元宵節、清明、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等,以及婚喪嫁娶等,都很看重,也很隆重。
第五,獨特的民俗文化。
客家先民們披荊斬棘,排除險阻,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歷經甘苦,也需要業餘的娛樂,需要自我調節解悶,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種獨特民俗文化。如除夕當天要貼門神、驅邪神,貼對聯以寄以來年的風調雨順,除夕之夜還要放鞭炮送瘟神、迎財神,春節期間有龍燈、蛇燈、鯉魚燈、馬燈、獅燈等各種燈彩的表演;端午節有龍舟競賽;中秋節有放“孔明燈”、“請月光姑姐”等等活動。客家山歌,贛南採茶戲,客家歌謠等等更是客家人的拿手好戲,盈滿了古樸和濃鬱的鄉土氣息。
二、對客家自然風貌的保護
在改革開放大潮之中,在與世界文化接軌之中,客家人要革除一些隔習,如孤傲、清高、剛愎自用、保守、迷信、固步自封等等弱點,但是,也不能完全將一些傳統的民俗當作陋習而革除,或是再也看不起破舊的客家民居而拆除,對客家自然風貌造成危害與破壞。
首先,保留客家傳統風俗習慣。
客家人崇尚風水地理環境學說,不能簡單將其歸於封建迷信,這裡面是有一定的科學根據的。因為建房子確實需要考慮採光、風向、水源、地形、地勢、方圓耕作或是人流量等等因素。又如客家民居中的祖宗祠堂,這既是族長聚集各戶家長議事的地方,又是祭祀祖先、拜天地宴賓客的地方,舉哀發喪的靈堂,更是凝聚民心的地方。
其次,保護特色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歷史悠久、風格獨特、規模宏大、結構精巧,是中華文明的一顆明珠,是世界建築史上的一朵奇葩。如以土樓、圍龍屋、殿堂式圍屋為代表的客家傳統民居,類型不一,風格有異,堅固安全,應加以保護,合理開發利用。
三是民俗文化要予以弘揚。
如客家山歌、採茶戲、歌謠等等。還有客家方言,無論外出的民工,或是經商的老闆及從政之士,在攜家帶小外出定居之後,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建議要用客家方言與小孩溝通,確保客家方言能在下一代身上得到傳承與發展,不要因為外出定居、有所發展,就忘了根,忘了本,把祖傳下來的先進方言拋棄了。
四是政府的高度重視。
近年來,客家地區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客家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各級財政大都投入了專項資金。如河源市提出了打造“客家古邑萬綠河源”城市名片,把古老的優秀的客家傳統優勢與時代潮流完美結合起來,對客家自然風貌、歷史文物、特色民居等等進行合理規劃、開發利用和保護,並於2010年11月 29日舉辦世界客屬第23屆懇親大會,這是河源客家文化融入世界文化的一次歷史盛會。又如贛州市提出了打造“客家搖籃”的品牌,梅州市提出了建立“梅州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戰略舉措。
總之,客家人歷經2000多年的發展變遷,形成了獨特客家風貌,並且正融入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中,深受世人矚目。我們要發揚客家人開拓、進取的優良傳統,傳承艱苦奮鬥的精神,大力弘揚優秀的客家傳統文化。
而客都梅州至今仍然對客家文化、客家精神有良好的保存及流傳,而梅州的女性更是還是保持著客家傳統的勤簡持家的精神而形成著名的梅州新娘、客家新娘;使得不少有意娶大陸新娘的台灣男性都到梅州相親娶梅州新娘、客家新娘,但請您注意,兩岸畢竟成長環境不同,一定會有思想、文化習俗上的差異,請給予尊重和包容,這樣的兩岸婚姻才能甜蜜長久!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