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衝擊台灣高等教育,因為擔心大學倒閉,教育部近年大張旗鼓到東南亞招生,祭出優惠方案吸引外籍生來台。然而,教育部對新移民的教育卻只強調國中小學補校,缺乏對新移民進入高等教育的規畫。日前新移民團體的座談會上,總統馬英九與教育部允諾要研究如何讓更多新移民進入高等教育,視為潛在人才培訓。這番承諾讓不少新移民期待接受高等教育,開發自我潛能。
「台灣對新移民教育的想像很狹隘,缺乏朝高等教育發展的可能性!」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南洋台灣姊妹會組織發展委員會召集人夏曉鵑長期關心新移民權益,她在3月份的總統府與新移民組織座談會上建議教育部,仿效「原住民專班」,培訓新移民的語言與文化人才,總統當下表示肯定。
根據教育部統計處顯示,99年度全台中、小學補校學生共2萬1,594人,其中包含大陸新娘、外籍新娘等外籍配偶有1萬21人,佔補校人數46.4%。教育部高教司說明,取得中華民國身份證或等待領取身份證的外籍配偶,等同台灣民眾的入學模式。若要採取今年9月份實施的「成人免試就讀大學方案」,必須先成為台灣公民。
因為中文程度和文化差異,新移民與台灣人的教育競爭處於不對等狀態。夏曉鵑認為,台灣逐步走向新移民社會,應該鼓勵更多新移民進入高等教育,發展新移民的多元文化優勢,從事如翻譯、新移民諮商工作。她發現,台灣翻譯工作多為歐美語系和日語,東南亞語言的翻譯人才相當缺乏,與其局限在從頭培訓台灣人,不如善用新移民原本的文化優勢。她指出,語言培訓工作多由民間團體默默努力,政府應該協助。
教育部與原民會合作,鼓勵大學開設「原住民專班」多年,運用原住民學生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培訓原住民對部落文化、產業發展出更多可能性。教育部高教司說明,「原住民專班」入學管道不同於一般大學入學,採各校單獨招生。夏曉鵑建議應用同樣的概念開設「新移民專班」,針對文化特殊性來培訓新移民人才。她強調:「設立專班的邏輯並非構築在給予新移民一項就學優惠或福利,而是台灣社會確實需要這樣的新移民人才。」
邱雅青是泰國商業大學畢業的新移民,她認為,新移民在台灣讀大學或研究所要面對許多挑戰,一方面沒有針對新移民提供獎學金,高昂的學費讓有意願進修的新移民退避三舍;另方面,也要尋求家人支持。邱雅青一直有攻讀研究所的夢想,基於現實考量只能暫時擱下,她希望政府能有完整的配套方案,鼓勵她們繼續求學。
教育部高教司表示,「新移民專班」的設立是很好的概念;不過牽涉到母法保障問題,目前僑生、外籍生、原住民的就學權益在《大學法》都有保障,但外籍配偶的身分並無保障。教育部高教司認為,考量新移民若在升學上若無法和一般台灣生競爭,可考慮從較容易入學的大學夜間部管道進入。關於設立「新移民專班」,教育部承諾會好好研究。
政大法律系教授廖元豪也贊成「新移民專班」。不過,從執行面上來看,他認為外籍配偶缺乏法源依據,因此換個方向,開設越南文化研究、印尼文化研究專班,以新移民母國語言作為入學考試門檻,鼓勵新移民就讀,促使台灣學生和新移民學生有更多刺激和交流。
「新移民來到台灣就是我們的一份子,要盡量協助她們。」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認為,基於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包含大陸新娘、外籍新娘等新移民很容易被邊緣化,而台灣對東南亞國家語言與文化也缺乏深入理解。他認為,「新移民專班」的確可培養一批翻譯或諮商人才;對於面臨少子化的大學,更是不無小補。
台北科技大學校長姚立德非常支持「新移民專班」,因為新移民和一般台灣學生一起考大學或研究所,很難公平競爭。他觀察發現,很多台商公司轉進東南亞工作,非常需要諮商服務,若能培訓新移民專業人才,相信對台灣社會很有幫助,他建議政府提供獎學金吸引新移民就讀。
除了提出「新移民專班」鼓勵新移民學習,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所長夏曉鵑認為,空中大學的就學管道也應開放讓新移民就讀,提供有心向學的新移民學習機會。
教育部社教司說明,根據「空中大學設置條例」空大學生修滿128學分即可取得學士學位;未具有高中同等學力的畢業證明,可先當選修生,修滿40學分後可依此資格重新申請入學成為全修生,但需具備台灣公民身分才能就讀。
教育部社教司坦承,這樣的規定會限制尚未取得中華民國身分證的新移民進修,教育部正在研擬修正「空中大學設置條例」。
近年教育部頻頻前往東南亞招生,企圖擴大東南亞高教市場,然而,夏曉鵑不解教育部為何捨近求遠去招生,卻遺忘台灣本地具有潛能的新移民。她舉韓國為例,韓國政府看到社會對新移民人才的需求,祭出獎學金鼓勵新移民就學,積極培訓新移民人才;反觀台灣,卻在國中小補校課程原地踏步,相當可惜。教育部如果願意投入心力培訓新移民人才,勢必能為高等教育注入一股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