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來台灣地區男性透過一些婚姻媒合業者等,到大陸或東南亞地區透過以相親娶大陸新娘、外籍新娘的人數一直不斷,使得大陸新娘、外籍新娘等新住民在台灣的適應與輔導就一直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移民國外本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適應不良,國家提供的資源不夠即時,新住民成家、有了孩子,勢必影響學習。台北市賽珍珠基金會執行長蕭秀玲表示,學校若能多份關心和設身處地溝通,協助新住民家庭成長,就能幫助孩子。
成立於民國57年的賽珍珠基金會,歷史悠久,服務新住民更是先驅。基金會創辦人、曾獲美國諾貝爾文學獎的賽珍珠,一生致力推動跨文化了解和種族和平。基金會89年將核心轉向支持新住民子女和家庭,特別關注經濟弱勢家庭。
賽珍珠基金會從97年8月承辦台北縣(現新北市)教育局「國際多元服務櫃台」,就和大台北地區的學校建立了深厚的合作關係,無論是區域型火炬計畫還是全國新住民火炬計畫,基金會都扮演重要的協助角色。
國際多元服務櫃台位於當時台北縣政府1樓的聯合服務中心,櫃台提供泰國、菲律賓、越南、印尼和緬甸5種語言服務。同時,台北縣政府在9大區擇1所小學設立國際文教中心,當學校碰上需要社會資源扶助個案,便會轉介到櫃檯,由社工督導進一步輔導,甚至由基金會志工協助。基金會還設有外籍配偶需求專線,這讓基金會認識的個案更為多元,成為教育局、學校諮詢的非營利團體之一。
蕭秀玲指出,早年學校完全不了解新住民家庭的處境,在教育溝通上,常產生巨大隔閡。以學校連絡簿來說,新住民媽媽母國的教育經驗可能沒有「聯絡簿」這件事,或因看不懂中文便簽名了事,這和台灣家長介入學校教育甚深的文化大相逕庭,老師若是不理解,可能就會質疑家長。
然而,新住民家庭不是「不想教」,而是「無法教」。蕭秀玲說,多數新住民隻身來台組成家庭、展開新生活,因為孩子是他們生命重要的延續,通常期望很高,卻因受限於中文、經濟條件而心有餘但力不足。
有些媽媽會盡量省錢,供孩子補習,讓孩子有更好學習機會;有些媽媽則會讓孩子清楚家中狀況,如果孩子課業有問題必須在學校解決;當中,蕭秀玲也碰過孩子不諒解,責怪家長的狀況。因為家長適應不良,就會影響到孩子的照顧。蕭秀玲表示,此時教師若能多一些關注和協助,在溝通技巧上花些功夫,設身處地思考:「如果今天換成自己移民到國外,能有他人幫助,不是很好嗎?」
「火炬計畫開始推動前,因為宣導不足,學校、新住民常因不了解而抗拒。」蕭秀玲表示,學校從未做過類似服務,甚至還沒意識到學生背景的轉變,新住民家庭變多了,初期總會產生抗拒;不過當計畫執行一段時日,有些校長、主任開始體悟到學校真的轉變時,便會統合成功經驗,到處分享,促使其他學校跟進。
當時提出抗議的學校事後回想,都和她說:「其實新住民教育本來就是應該做。」蕭秀玲提到,「學校必須體會火炬計畫設立的初衷和精神。」計畫推動初期,曾有學校因為不知如何做家訪,希望基金會接手,甚至由其他NGO組織包下,但這反而失去火炬設計的本意。
她表示,家訪工作從學校開頭,會比社福組織更容易進入家庭,因為學校多了一份連結,新住民家庭較容易接受。師資問題也是學校在執行火炬的一大苦惱,尤其地處偏鄉,學校常找不到適合的新住民進行東南亞文化教學。基金會為此帶著新住民到校分享生命經驗,透過問答方式,提高教師和新住民家長的互動。
蕭秀玲表示,培育在地新住民人才很重要,新住民本身具有豐富故事,只因恐懼而難以開口,學校若能用對方法,老師不但能深入了解媽媽,教學上能多份同理心,新住民也能提高自信心。蕭秀玲認為,火炬計畫具有帶頭示範的效果,可能不是每間學校都能做到,或讓教育現場意識到多元文化的重要,「但火炬的點燃會漸漸影響學校,留下一些痕跡。」蕭秀玲觀察到,有些大台北地區學校雖然退出火炬了,但持續和新住民家庭保持聯繫,有些學校做得更細膩,在親子出遊活動中,協調一些學校經費,讓經濟弱勢的新住民家庭有「購物金」。
從現實面考量,東南亞國家的發展日益蓬勃,新住民孩子若學會母國語言,未來就業就多一項優勢。蕭秀玲認為,台灣社會的視野若能更為開展,翻轉語言不分高低的觀念,對於國際了解將會更有幫助。她認識的一位印尼媽媽,因為從小在家裡教孩子說母語,兒子畢業後,被公司派到印尼分部擔任主管。
蕭秀玲表示,台灣本來就是個移民社會,很多人在說愛台灣時,容易限縮社會多元文化的視野,有人願意移民台灣,代表台灣好,在全球化浪潮下,未來世界人才流動只會更頻繁,跨國婚姻也不會減少,社會應多抱持開放眼光看待。雖然社會改變得很慢,但她堅信,持續呼籲、說得更多,就有改變可能。
不過,很多政府單位、以及熱心的團體對於新住民的"輔導",但隨著越來越多高素質的大陸新娘或外籍新娘嫁到台灣,她們本就有不錯的學經力與能力,她們不需要"輔導",需要的只是一個公平的機會,從學歷問題、就業等各方面一個公平的機會,才可以讓她們不但能真正適應台灣,也成為台灣的新助力;大陸新娘、外籍新娘等新住民或許需要"輔導",但台灣人民也需要與時俱進把心打開,真心公平的接納新住民,台灣才會有更多真正的助力!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