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跨國婚姻、兩岸婚姻興起,在台灣的大陸新娘、外籍新娘等新住民越來越多,但是卻因為環境以及許多偏見,許多新住民下一代不會講媽媽的話,甚至不願意學媽媽的話!
新北市石碇區永定國小,是所只有八十六名學生的小學校,一半學生是新住民,全校猶如聯合國,又以印尼、越南最多。學生蘇軒益說,同學媽媽來自不同國家早習以為常,「我們都是台灣人,一起上課、一起玩,沒什麼不一樣。」
永定國小校長唐玉真說,在校慶、歲末年歡都會邀請媽媽分享母國文化,多數學生反應熱烈,對這些新住民媽媽刮目相看。但除去煙火式認識課程,回歸到學習母語,卻困難重重。據統計,校內一半學生不會說媽媽母語;而能用母語流利溝通的,更只有六位學生。
家長會長黃茂雄小孩是台越混血,但從沒讓孩子學越南語,「這裡沒環境學,也看不到學越南語的好處,我們在家都用國、台語溝通,而且小孩覺得『我是台灣人,為什麼要學越南語?』多元文化了解可以,但不會特別想讓他們學(越南語)。」
班上不少學生沒有印尼血統,在「同儕的力量」大過「媽媽母國」推力下,越南混血、非新住民學生也吵著要「學印尼語」,「多學一個語言好酷,大家都有上,我也要學。」「媽媽說學得好可以當印尼翻譯官,我也覺得滿好玩,所以都會來上。」將升五年級的陳勇升,平時在家裡和媽媽黃美施能用簡單印語溝通,也希望未來能從事相關行業。
不過,在偏鄉像陳勇升一樣抱有「國際工作夢」的學生少之又少。唐玉真無奈地說,比起越南、印尼語,更多家長寧願下課送小孩去學英語,「對他們來說,這樣更有競爭力,推動母語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四十二歲印尼新娘新住民江小燕,嫁來台十七年,「在台灣印尼語用不上,不學無所謂」,兒子都不會印尼話,「我自己講也會卡卡的」。江小燕說,如果沒有講印尼話的環境,補習也學不會,「有環境的話,自然就會了」。他兒子三歲時跟她回印尼住一個月,跟當地小孩玩在一塊,「聽到他在講印尼話,我嚇一跳,當地小孩卻會講中文」,但小孩回台後,印尼話都忘光了。
國立內壢高中應屆畢業生盧彥容,緬甸籍第二代的她是台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系準新鮮人,英文能力優異,但緬甸語、雲南話一竅不通。她說,曾經在緬甸度過童年,盧彥容的父母都是緬甸華僑,她在緬甸北部的腊戌市出生,她直到要升國小,隨母親黃雙芝來台。十歲那年,父親工安意外成植物人,靠母親做破酥包撐家計,「我決定好好讀書,往上爬,要學好英文」。
盧瑞源說,從小看母親做破酥包,以後想從事食品業,「如果學緬甸話對找工作有幫助,我就去補習班學,但好像沒這樣的補習班」。「台灣沒有講緬甸話的環境」,黃雙芝說,她過去一直認為,中文、英文最重要,一定要學好,認為緬甸話學了也沒用,如果母語能是孩子的競爭力,她鼓勵小孩學。
內政部等公部門近幾年極力推廣新住民母語教學,希望善用新住民及其子女語言的優勢,但早已斷層許久,極須更務實的做法,讓大陸新娘、外籍新娘等新住民的下一代,有意願和動力去學會媽媽的話!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