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婆羅浮屠位於中爪哇省馬格朗縣的克杜山谷裏,在日惹市北邊,距高區約41公里,遊客一般都從日惹乘車前往參觀,行程約40分鐘。這座已有1000多年歷史的宏偉佛教建築,與中國的萬里長城、埃及的金字塔和柬埔寨的吳哥窟一起,被譽爲古代東方的四大奇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它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是外國遊客首選的旅遊景點之一。
印尼「婆羅浮屠」,對台灣人來說,是個很陌生的旅遊景點。那裡,沒有從台北直飛的班機,附近也沒有豪華飯店,它的寧靜,或許是無法吸引習於五光十色的旅遊者的目光;它的名字,也蓋不過同國家巴里島的名氣,但是它曾被列為世界七大奇景之一,也是喜愛古蹟的遊者一生必遊的佛教遺址。
尤其,當不想娶大陸新娘,而為了娶印尼新娘來到印尼,將會有不少時間前往印尼相親、面談、陪同印尼新娘返鄉探親等,當然不可錯過「婆羅浮屠」這個佛教遺址;就來簡單介紹婆羅浮屠。
婆羅浮屠位於印尼,大約於西元750年至850年間,由當時統治爪哇島的夏連特拉王朝統治者興建。"婆羅浮屠"這個名字的意思很可能來自梵語"Vihara Buddha Ur",意思就是“山頂的佛寺”。後來因為火山爆發,使這佛塔群下沉、並隱蓋於茂密的熱帶叢林中近千年,直到19世紀初才被清理出來。與中國大陸的長城、印度的泰姬陵、柬埔寨的吳哥窟並稱為古代東方四大奇跡。
婆羅浮屠是作為一整座大佛塔建造的,從上往下看它就像佛教金剛乘中的一座曼荼羅,同時代表著佛教的大千世界和心靈深處。塔基是一個正方形,邊長大約118米。這座塔共九層,下面的六層是正方形,上面三層是圓形。頂層的中心是一座圓形佛塔,被七十二座鐘形舍利塔團團包圍。每座舍利塔裝飾著許多孔,裡面端坐著佛陀的雕像。
婆羅浮屠和其它同類的建築有很大的差異。它被建於一座山上,而不是平地。不過建築工藝和爪哇的其它廟宇相似。由於它的實心結構和類似金字塔的造型,人們起初認為婆羅浮屠是一座舍利塔,而不是廟宇。然而從婆羅浮屠的精心設計和建造來看,它事實上是一座廟宇。婆羅浮屠的臺階和走廊引導信徒們拾級而上,直至頂層。婆羅浮屠的每一層都代表著修煉的一個境界。信徒們的朝拜路線裝飾著象徵佛教大千世界的各種圖案。
婆羅浮屠有大約兩千六百七十塊浮雕,其中一千四百六十塊敘事浮雕、一千兩百一十二塊裝飾浮雕,覆蓋了建築的立面和回廊。浮雕的總面積達兩千五百平方米,分佈於隱藏的塔基和塔身。敘事浮雕被分為十一組,環繞整座建築,總長三公里。第一組浮雕在隱藏的塔基中,其餘十組從婆羅浮屠東門開始分佈於塔身的下面四層。牆上的敘事浮雕順時針分佈,而回廊上的反方向分佈。這種分佈方式符合佛教徒朝拜聖跡時的右旋禮:信徒順時針繞行,而聖跡常在右側。
隱藏的塔基裡的浮雕敘述了佛教的因果報應律。塔身第一層牆上的浮雕分上下兩欄,每欄各一百二十塊石板。上欄敘述了佛陀的生平,下欄和塔身第一、二層的回廊一起敘述了佛陀的前生(本生)。其餘的浮雕敘述了善財五十三參修成正果的故事。
除了石頭上雕刻的佛教大千世界故事之外,婆羅浮屠還有許多佛像。雙腿交叉的佛像端坐於蓮花座上。它們分佈於塔身(色界)的五層正方形和塔頂(無色界)的三層圓形上。
塔身的佛像供奉於壁龕中,在欄杆的外側圍成一圈。隨著面積逐層縮小,佛像的數目也逐層遞減。塔身的第一層(最底層)有104個壁龕,第二層有104個,第三層88個,第四層72個,第五層64個,總共432尊佛像。塔頂的佛像被安放在多孔的舍利塔內,第一層(最底層)有32座舍利塔,第二層24座,第三層16座,總共72座。塔身和塔頂的佛像共計504尊,其中三百多尊被部分破壞(多數缺頭),而43尊全無蹤影。
起初看來這些佛像大同小異,然而它們的手勢(印相)有微妙的差別。塔身的佛像共有五組印相,根據大乘佛教的 說法代表著五個方位:東(右手結鎮地印,左手結根本定印)、西(雙手結根本定印)、南(右手結施願印,左手結根本定印)、北(右手結施無畏印,左手結根本定印)、中(雙手於胸前結講經印)。塔身從下而上的四層佛像手結前四種印相,它們的印相與面對的方位對應。塔身最上層佛像一律雙手於胸前結講經印。每種印 相代表五方佛(或稱“五智如來”)的一方,分別是東方金剛不動佛(不動如來),西方阿彌陀佛(無量光佛、無量壽佛、無量光如來等),南方寶生佛(寶生如),北方不空成就佛(不空成就如來),中央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塔頂的佛像則是結轉法輪印的釋迦牟尼。
從垂直方向上我們可以將主要建築分為塔基、塔身和塔頂三個部分。塔基是一個邊長為123米的正方形,高4米。塔身由五層逐漸縮小的正方形構成。第一層距塔基的邊緣7米,然後每層以2米的差距縮小,留下狹長的走廊。塔頂由三層圓形構成,每一層上建有一圈多孔的舍利塔,三層的舍利塔形成三個同心圓。正中是一座主要的圓塔,圓塔的頂端是整座建築的最高處,離地35米。婆羅浮屠每一邊的中間都有入口,總共有32只石獅子看守著四個入口,每個入口都有臺階通向塔頂。佛塔的主入口在東邊,浮雕上的故事從這裡開始。山坡上有臺階通往山下的平地。
佛塔的三個部分代表著通往佛教大千世界的三個修煉境界,即:欲界(Kamadhatu)、色界(Rupadhatu)和無色界(Arupadhatu)。塔基代表欲界,五層的塔身代表色界,而三層圓形的塔頂和主圓塔代表無色界。色界的細緻裝飾的方形在無色界演化為毫無裝飾的圓形,象徵著人們從拘泥於色和相的色界過渡到無色界。
1885年人們在塔基的下面發現了一個隱藏的部分。這部分隱藏的塔基裡刻有浮雕,其中的160幅描繪了真實的欲界。現存的浮雕上有簡短的銘文,似乎是給雕刻師的指示和描繪要雕刻的場景。人們起初認為隱藏的塔基是為了防止山體下沉。另一種理論根據印度古代一本關於建築和城市規劃的著作Vastu Shastra認為,隱藏的塔基由於設計錯誤被上層的塔基代替。
婆羅浮屠曾經在若干世紀中沉睡於層層的火山灰之下和茂密的叢林之中。佛塔的遺棄依然是一個謎團。人們不知從何時起佛教徒不再到這裡朝拜。
婆羅浮屠是個不錯的地方,如果您是為了不想娶大陸新娘而到印尼相親,要先瞭解一件很現實的問題再評估自己經濟狀況與年齡等再作考慮,請參考:印尼新娘已經不容易娶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