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台灣地區娶外籍新娘的人越來越多,其中娶印尼新娘的人數也是居高不下;而台灣男性到印尼相親娶印尼新娘大多是娶華人,而印尼的華人也是在印尼生活了很久,有著許多的奮鬥故事,為您介紹峇峇娘惹。
在印尼的華人,從歷史上等因素分為三大族群,分別是僑生、新客、峇峇娘惹;僑生是在荷蘭殖民印尼時代,很多華人認為他們是荷蘭人,信仰天主教,不僅通常受到良好的教育,有較高社會地位,而且效仿西方的生活方式,認為自己更優等。他們被叫做僑生。19世紀晚期,大多數享有Sia稱號的貴族家庭都迅速西化。到了20世紀早期,他們中的許多人尤其是雅加達附近的華人甚至"比荷蘭人更荷蘭人";簡單的講,僑生意指西化嚴重的華人。
而新客大多在清朝左右陸續移民到印尼,這一波的的移民仍然維持與中國的聯繫,這些聯繫主要是通過支持中國民主運動推翻滿清政府的方式。雖然這些支援主要是通過提供資金的方式,但一些印尼華人積極參與政治活動,尤其是在孫中山時代。新客是他們當中最活躍的。
峇峇娘惹(拼音:Bābā Niángrě),或稱土生華人(馬來語:Baba Nyonya)是指十五世紀初期定居在滿剌伽(馬六甲)、滿者伯夷國和室利佛逝國(印尼)和淡馬錫(新加坡)一帶的中國明朝移民後裔。峇峇娘惹也包括少數在唐宋時期定居此地的唐人,但目前沒有來源證明唐宋已有唐人定居此地,所以一般上峇峇娘惹都是指明朝移民後裔。這些唐宋明後裔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當地馬來人、印尼人或其他非華人族群的影響。男性稱為峇峇,女性稱為娘惹。六十年代以前峇峇娘惹是土著身份(Bumiputra),但由於某些政黨政治因素而歸類為華人,從此失去了土著身份。峇峇娘惹今天在馬來西亞憲法上的身份和十九世紀後期來的「新客」無分別。印尼方面也在2006年國籍法中廢除了相關區別。
這些峇峇人,主要是在中國明朝或以前移民到東南亞,大部分的原籍是中國福建或廣東潮州地區,小部分是廣府和客家籍,很多都與馬來人混血。某些峇峇文化具有中國傳統文化色彩,例如他們的傳統婚禮是以中國傳統儀式為主,服飾(尤其是女裝)則是從明代的漢服演變而來的可巴雅。峇峇人講的語言稱為峇峇話,並非單純的福建話,在使用漢語語法的同時,依地區不同,參雜使用馬來語與泰語詞彙的比例也隨之不同。
有些受華文教育的華人也稱那些從小受英式教育的華人為「峇峇」,這個用法有藐視的意思,表示此華人已經數典忘祖或者不太像華人了。此外,當地的閩南人亦有句成語叫作『三代成峇』,根據這句話的定義,所有在印尼出生的第三代華人也都成了峇峇,但這句話沒有藐視的成份,只是意味到了第三代華人,由於適應當地的社會環境的緣故,其文化難免帶有當地色彩。
此外,峇峇亦特指一個自稱並被稱為「峇峇」的華人族群,也就是今日在馬六甲以及馬來西亞獨立前在檳城和新加坡的峇峇,峇峇華人講馬來語,他們也自稱為「Peranakan」——馬來語中「土生的人」,故「Cina Peranakan」即土生華人,這一詞本用來識別「峇峇人」與「新客」——也就是清末以來從中國來的移民。
除了印尼之外,在19世紀的馬來半島,這樣的分別很明顯也很重要,「峇峇」是土生的,而「新客」是移民,兩者的生活習慣和政治意識不太一樣。雖然現在的馬來西亞、印尼華人大都是本地出生的,可是「Peranakan」一詞已成為「峇峇人」的專用自稱。今日世界上峇峇娘惹的人口約八百萬,其中印尼約有六百萬,泰國約一百萬,而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各佔五十萬。
不過,以上只是讓您瞭解印尼華人的故事和背景做為參考,現在就算在印尼、馬來西亞也沒有刻意去區分新客、峇峇娘惹了,何況娶印尼新娘的重點也不在於此;您可以透過我們專業的婚姻介紹服務到印尼相親娶印尼新娘,然後婚後認真經營婚姻,用心對待印尼新娘,才是娶印尼新娘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