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波士頓馬拉松發生爆炸案,造成百餘人死傷,炸彈客經查為車臣裔。歐巴馬總統誓言,要探究這兩個年輕的美國居民為什麼會變得如此心懷仇恨。
犯案的兄弟塔默蘭及佐哈,雖然在美國生活多年,但都不是美國公民,一直保留俄羅斯國籍,始終無法適應美國文化,遭警方擊斃的哥哥塔默蘭曾表示:「我沒有任何美國朋友,我不瞭解他們。」
從美國警方公布的照片看,兩兄弟都沒有笑容,他們無法融入美國,是否與此有關?他們沒有任何美國朋友,孤獨在校園行走,只是孤獨上課,是否與此有關?他們雖然身在有民族熔爐之譽的美國,卻仍自覺是異鄉人,所以無法包容「異鄉」不同於他們祖國的一切?
嫌犯的移民身分曝光後,適逢美國參院對移民改革草案進行聽證,一向對移民政策苛刻的保守派大作文章;但移民維權團體表示,「無論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還是後來來美的移民,其中都會有暴力者,不應成為移民改革的阻力。」
美國仍存在有種族歧視的三K黨及新納粹等團體,這些種族極端分子無法包容移民,別說微笑,經常怒目以對,無法協調改變觀念;塔默蘭、佐哈這兩個無笑容的年輕人,與暴力頻仍的北高加索穆斯林地區有很深的淵源,受伊斯蘭極端教派的影響,因此可以合理懷疑,他們可能也是無法協調改變想法的。
所謂一笑泯恩仇,並非不可能。二○○九年五月,前任教宗本篤十六世前往耶路撒冷朝聖,與伊斯蘭教和猶太教的領袖協談,並在耶路撒冷為公眾舉行露天彌撒,這是有史以來第一位這樣做的教宗。本篤十六世如此做的目的無非是期望雙方包容、協調基回千年衝突,踏入和平共處的坦途。
反觀國內,除了有少數非常"愛台灣"的媒體,每當有大陸新娘、外籍新娘等新移民觸犯法律或婚姻破裂時就大肆報導以外,也有不少民眾對於大陸新娘、外籍新娘等新移民也有或多或少的偏見與歧視。
高雄曾有一名國中老師,當著全班面前,辱罵媽媽為印尼籍的學生是野蠻人,引起多名嫁到台灣包含印尼新娘在內的新移民到移民署抗議歧視,並遞交申請書,要求政府根據移民法,處罰這位老師。
台灣近年新移民、外籍新娘日多,如何與這些「異鄉人」相處是新課題。台灣也是移民社會,雖然早期曾有漳泉械鬥、漢人與原住民的不睦,但基本上,台灣是包容的社會。孰料,號稱民主人權的台灣,近年卻發生歧視新移民的事件;雖然多屬個案,也值得警惕。
日常生活中,新移民的處境為何?部分外籍配偶在台灣面臨與夫家感情基礎脆弱,以及子女教養問題。作家廖輝英表示,台灣相對來說還是溫和的,但「坦白講,台灣人看外國人有些等級差異,把歐美人放第一等,日本放第二等,東南亞放到第三等。」
當然,並非歐美人都有種族歧視想法,許多台灣人到歐美旅遊,都會遇到面帶微笑、主動攀談並協助的當地人;在台灣,大部分人對新移民、外籍配偶也都平等對待,微笑以對,主動協助解決困難。
讓新移民感覺自己是台灣人,而非異鄉客。這樣的台灣,才是外人口中,充滿人情味的社會,微笑是發自內心、真誠的愛與包容。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