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歷史上中原發生戰亂、災荒,大量衣冠士族南遷,中原漢人幾經輾轉,聚集於閩贛粵三省交界地區,與當地少數民族長期在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面互相交融,同化了當地的土著,孕育出既有中原文化傳承,又有獨特語言、社會、文化特徵的客家民系。客家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方式有其獨特之處,也使得傳統客家人視水如命!
客家先民在南遷的路上千辛萬苦,他們過的是遊擊隊式的生活,住無定居,三餐無法正常生活,路上渴了就捧口山泉水或山溝水,因為喝了不乾淨的水,就容易得腸道傳染病,當時也不懂得這方面的衛生常識,嚴重地危害客家先民的身體健康。其中有一部分人是因為長途跋涉、水土不服,有的就死在路上,加上客觀條件非常艱苦,嚴重地威脅著客家人生命安全。
在長期的南遷過程中,到達閩贛粵三省交界的山區定居下來後,客家人慢慢地發現要使自己不得病,要有健康的身體,必須注意飲用水的安全。客家人對當地少數民族、土著人用竹筒從山邊引水到家作為飲用水表示反對。客家人對飲用水的講究是因為在長期歷史實踐中總結經驗的結果。飲水用水的區別就在於飲水首先對水源水的保護不受污染。在當時的條件下雖然還不瞭解那麼多的科學道理,但他們已經意識到飲水安全的重要性,當時的客家人開始研究安全用水,這是客家人保護飲用水的思維進步的表現,他們從山溝引來的水一般不作為飲用,山溝水只是用來洗涮用,開始注意尋找山泉水——地下水,因閩贛粵三省交界地大部分是山區,具有豐富的山泉水源。這種山泉水與山溝水的區別在於山泉水乾淨,不受外界污染,飲用地下水與現代人飲用的礦泉水有很大的相似之處。
但是一遇到雨季,山泉水受到污染,影響飲水安全,於是他們又轉向取地下水,使用井水。這時候他們對水質有特別的研究,從挖井地點的選擇到水的顏色、味道、飲用後對人的影響都一一作下記錄,經過試用後才確定是否能作為飲用水,把用水安全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客家人開挖的深井皆位於靠近森林的山坡腳下,處於地下水流向的上游,遠離居住地的污染源,為了加強水源的防護管理,做到深井周圍30M範圍嚴禁排放污水、放養禽畜、傾倒生活垃圾及其它有害物質,深井附近的森林植被不受人為破壞。此外,還嚴格規定在深井周圍不得修建滲水廁所、滲水坑,不得堆放糞便肥料,以及鋪設污水管道等。這些措施足以說明客家人對飲用水安全有科學道理,對預防水源污染起到有效的保護作用,對今天人類社會如何加強對水源的保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客家人挖的水井雖不很深,但不管是洪水期還是涸水期都一樣有水,即使在洪水期,井水都不會瀉濁,周圍的地表水滲透不進來,井裡的地下水充足,長期保持純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冬天時井水是溫的,夏天非常冰涼。井岸寬高,前邊有地面排水溝,不易受污染。
在日常生活中,客家人對飲水是很講究的,每天人們都爭先到井裡打第一桶水,都有一個早起給自家水缸換水的習慣。他們喜歡在清晨用新挑的水刷鍋、洗碗、沏茶、煮飯。客家人飲食有兩大習慣:一鮮二熱,即要煮開後飲用代泡茶,這對保證人體健康含有深刻的道理,食物要鮮從水開始,如早晨客家人殺豬,買了新鮮豬肝取早晨的井水煮豬肝湯,這叫豬肝不過午,湯特別甜美。
為了保護水源,客家人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誰也不敢能在水井附近山上砍伐林木,開墾土地,破壞生態環境,山上植被一直都保護很好。